第(2/3)页 “三郎,文林儒生之间的那些腌臜事,外人不知,你我怎么不知?四郎如何不晓?你真当天下文人读书为的是圣贤之道?是为了当官!为了名,为了权,为了利!像你文则师伯那般有风骨和坚守的有几个?而且四郎在文坛中的名声不弱于为父我,在百姓们的声望还要高于为父。你看吧三郎,到时候那些文人归附过去都是理直气壮的。” “还有,《京华字报》你看过了吗?” “每期都在看。此报每期出来,都是京城纸贵,念报的茶馆家家客满。”说到这里,杨翯脸色一变,“父亲,你是说这民情舆论已经被这字报给引导了。” “是啊,大家习惯听这字报里的话,都认为说得有道理,加以时日,大家都深信不疑了。而这样的报纸京城里还有《商报》《文报》,金陵还有《金陵字报》,东南还有《吴华字报》,揽括士林市井,大江南北。突然有一天这报纸说你我父子有叛逆之举,你说天下之人是信还是不信?” 杨翯额头上汗都流淌下来了,他连忙说道:“父亲,我曾经关注过这报纸,只是没有父亲想得这么深。既然如此,为何我等不办?” “办?我们早就想办了。可惜,人家刘四郎早就料定了。三郎,我且问你,这报纸兴行靠的什么?” 杨翯只是略微一想便答道,“一是汇集了诸多文人、说书,各取所长,编撰了这大家津津乐道的文章。尤其是某些文章掺杂在章回故事里,笔法隐晦,却直指人心,不知不觉中就能引领民情,着实厉害。二是这报纸一天可刊印数万份,然后三天内遍发直隶、岭东、河东、河南等附近三五个省。” “没错,三郎还是花了番心思在这报纸上。文人、说书的都好找,关键是这刊印和发行。” “父亲,不就是花银子吗?我们花得起啊。” “不是银子的事啊。京城里印房印场有不少,可一天之内能印数万份,十天就能刊一期的印房只有一家。京东朝阳门外的渤海刊印厂,你给多少银子人家都不给你印,借口是人家印不过来。” “怎么可能?这天下哪有银子都不赚的商家?”杨翯突然醒悟道,“这渤海刊印厂的东家是刘四郎?” 杨慎一淡淡笑了两声,没有答话,其意不言而喻。 “父亲,既然不给我们印,我们就咬咬牙,花重金建一座同样的刊印厂。” “我们问过这一行的行家,他们说渤海刊印厂厉害之处在于它们的印刷机。不同于普通印房木雕版、白铜活字的印刷机子,渤海刊印厂用的是圆筒的印刷机子,用水力或畜力驱动,一个时辰可以印三千份。而渤海刊印厂有四台这样的机子。” “什么?”杨翯被吓到了,他默算了一下,一台五个时辰可以印一万五千份,四台就可以印六万份,足够直隶附近几个省所用了。 第(2/3)页